工程簡介:
17 噸雙層桶槽、12 m × 7 m;作業道路僅 9 公尺寬、兩側密集管線與桶槽;全程禁火冷作,連續消防水柱降溫;450 型怪手+120噸吊車入場、18 噸夾車 5 趟清運;3 個工作天完工、0 事故、0 停工,完成拆解、清運與場地復原。
客戶需求:
- 汰換 1 座雙層桶槽(內部殘留物燃點低),不得動火。
- 完成吊掛、剪解拆除、清運及場地原狀復舊。
- 施工過程確保相鄰管線與桶槽安全,並降低起火風險。
規模與環境條件
- 設備規模:單一桶槽 約 17 噸,尺寸 約高 12 m × 寬 7 m。
- 動線限制:作業道路 僅 9 公尺寬,雙側為既有管線與桶槽;桶槽外緣離邊緣 < 1 公尺。
- 作業限制:禁止動火、現場需持續消防水柱噴灑降溫抑塵。
工期規劃(3 個工作天)
Day 1|鋪鐵板 + 吊運定位
- 鋪設鋼製鐵板分散載重並保護地坪/地下管線。
- 劃設警戒帶、人車動線管制與作業區域標示。
- 120噸吊車進場,依吊點規劃試吊。
- 四角監看配置專人,即時喊停修正;以導向繩控制構件擺動。
Day 2|冷作剪解(重機剪刀)
- 400型怪手剪進場至破壞區。
- 採重機剪刀分段冷作剪解(無火花、低溫)。
- 全程消防水柱降溫與抑塵;剪切面即剪即收,避免殘留滲漏。
Day 3|清運 + 場地復原
- 18 噸夾車 × 5 趟分批清運;重機退場。
- 殘渣清理、地面沖洗、鐵板回收;圍籬/警戒撤除。
- 與客戶現勘確認復原狀態,交付完成。
動用設備/車輛
- 400 型重機怪手(配剪刀夾具)
- 120噸吊車
- 6 噸堆高機
- 18 噸夾車 × 5 趟
- 鋼製鐵板(地面承載/防護)、警戒帶/圍籬、交通錐
- 消防水線、噴嘴、抽排水裝備,吸附材/攔污設施
- 對講通訊與照明設備、標準個人防護具
工程困難點與解方
零動火施工 × 殘留物低燃點(雙層桶易殘留)
- 難點:不得動火,殘留物遇火/高溫易引燃。
- 解方:全程冷作(重機剪刀小段分解)、持續消防水柱降溫抑塵;作業區禁火源、控靜電,保持濕潤;剪切面即剪即收。
狹窄動線(9 m)與地坪承載/震動風險
- 難點:重機迴旋與退避距離不足,且 400 型怪手進出可能造成地坪下陷或震動影響周邊。
- 解方:鋪設連續鋼製鐵板拓寬作業帶並分散載重,局部加厚或墊木;信號手引導低速微動;規劃單一路線與固定停放點,並做好既有設施保護。
高大構件重心與擺動控制(12 m × 7 m,外緣 < 1 m)
- 難點:分段剪解/吊離時易擺動、偏心掃及管線與鄰近設備。
- 解方:自上而下、由外向內小塊分段;低幅、低離地短行程操作;導向繩修正姿態;標定切線、預弱化開口,必要時夾持輔助避免撕裂與反彈。
連續給排水與污染防制
- 難點:長時間用水需要穩定水源與有效排水;殘留液體可能滲漏造成二次污染。
- 解方:事前布設集水/導流與抽排水;配置吸附材/攔污,就地收集剪切液並按規定去化;作業後地面沖洗與水樣紀錄建檔。
多點監看(吊掛×剪解×清運)
- 重點:四角監看需與重機同時協調,資訊延遲易放大風險,需建立單一指揮體系,四角監看+對講復誦,安排充足人力專人交管與地面指引。
安全與環保管理
- 進場前完成風險評估 與 取得作業許可,教育訓練覆核。
- 區域劃設:紅/黃警戒、人車分流、盲區標示與照明。
- 消防水柱全程待命;吸附材、集液槽與容器隨剪隨收。
成果與效益
- 3 天完工、零事故、零動火,如期交付。
- 在 僅 9 m 作業道路與管線密集環境下,成功以冷作剪解替代水刀/火切,成本與風險同步降低。
- 最小干擾相鄰設施,維持廠區運作安全與秩序。
Q&A 常見問題
Q1:桶槽內若仍有殘留怎麼處理?
A:採小段剪解、即剪即收;現場備吸附材/容器回收,並依規定去化與建檔。
Q2:為什麼不用水刀?
A:本案考量成本/時程與現場動線受限,採重機冷作剪解達到風險最低與效率最優化。
Q3:狹窄環境如何避免碰撞管線?
A:鋪鐵板拓寬作業帶、信號手引導、四角監看與導向繩控制,並以低幅短行程操作。